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 文章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2年)
  •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3-03 16:43:02 点击数:次 字体:【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

    一、学位点总体概况

    1.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18年获批翻译硕士授权点。本专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务院学位办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有关研究生教育的规定,遵循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规律,适应国际语言服务产业现实和长远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与跨文化能力。

    本专业学位点2019年开始招收英语笔译方向学生,2021年开始招收日语笔译方向学生。

    2.学科特色和定位

    1)特色

    本学位点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的根本任务,结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通过对学生系统教育与训练,使其具有现代国际视野、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交流管理能力,同时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实现跨学科融合,获得丰富行业经验,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翻译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

    2)专业定位

    本学位点专业类别为英语笔译、日语笔译。主要侧重培养学生成为具备高水平翻译技能的专业人员,包括笔译和口译。学生将获得深入的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培训,以确保在不同领域和场合下能够进行准确和流利的翻译。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翻译竞赛和国际合作项目,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注重跨学科知识融合,以便学生能够胜任各种领域的专业翻译工作。


    二、年度建设总体情况和制度完善及执行情况

    1.年度建设总体情况

    本专业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共20人,其中校内导师12人,高级职称共6人,占比50%,;博士学位导师共11人,占比91.7%。兼职硕导3人,均为博士学位,其中教授一人。校外硕导8人,均为行业从业者。本专业学位点在翻译、语言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2022年1月以来,学位点克服疫情给教学等各方面带成的不利影响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模式,圆满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并顺利完成了研究生招生面试、答辩等工作,2022年,新增1教学实践基地,英语笔译与日语笔译同学积极参与基地实习,并参与协同翻译项目等工作,翻译字数达100万字,同时,充分利用校外学术和行业资源,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开展线上学术讲座及参与学科建设

    教学成效显著。教师发表论文10篇,获得各级课题立项10余项学生在各类翻译比赛中获奖达20余人次。

    2.制度完善及执行情况

    1导师选拔培训考核制度 

    本专业学位点不断完善导师管理制度,对聘期内的导师实施考核,未通过考核的导师转为过渡期导师。同时推行校内外专家组协作指导模式,邀请行业专家承担校外导师,负责翻译实训指导等工作,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目标。

    2)完善研究生培养规章制度,保障培养的质量

    研究生院与外国语学院共同制定了较为完备 MTI 专业学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招生、考试命题、试卷评阅以及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答辩等文件对学生的出勤、教师作业批改、考试命题、试卷评阅、基地实习,论文答辩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管。

    三、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导师责任落实情况

    1.严格导师遴选,积极培训高层次师资

    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导师遴选要求,学院对新任导师进行统一培训,每年对

    所有导师进行导师培训。本学位点重视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进修访学。

    2.构建“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

    组建校内校外导师教学团队,发挥学界教授和业界专家的学科优势和带头作用。邀请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兼职教师资格的技术高管有8人,项目经理6人,高级职称译员4人。校外导师全部具有200万字以上的笔译经验或6年以上翻译项目管理或技术开发经验。

    3.师德师风建设考核 

    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本专业学位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准”和“十不准”为切入点,建立师德师风常态化、长效化建设与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价值取向、人才引进、学术道德、学生指导等关键节点,严格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具体要求,强化教师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规范意识和大局意识。健全评价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本专业考核评价范畴落实导师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第一责任人

    四、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开展情况

    学位点积极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专门开设了《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课程,邀请有经验的老师主讲,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讲座和班会及座谈会的形式,就理解科研的意义和方式、科技论文的撰写规范与注意事项以及科技论文投稿、审稿、发表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讲解、同时通过小保方晴子等实践安全分析,讨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有关论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多形式地提升学生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意识,推动了研究生的科学道德提升,增强了学术氛围。

    五、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1.突出特色,加强课程建设

    本专业学位点遵循翻译教育一般规律,紧跟语言服务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不断建成以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涵盖公共必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等模块,包括翻译理论、翻译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课程门类总数达到 26门,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翻译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其中江西地方民俗文化和江西红色资源的译介研究在省翻译硕士办学中独具特色。

    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以案例教学作为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案例教学连接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功能,以凸显专业特色,增强教学效果。

    将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将联合培养基地实践和翻译资格考试也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融合校外行业资源,加强人才培养。秉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宗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升学生翻译实践能力。

    2.注重实践,课堂内外结合

    翻译能力的提升不仅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进行大量翻译实践,首先20级同学按毕业要求,每人顺利完成了15万字的翻译实践要求,21级日语笔译同学9人全部参与了福州百译堂的协同翻译项目,如《711便利店历史沿革与发展》等。同时,任课老师也会将大量的翻译实践和学习拓延至课堂外,同学们课下通过采用翻译工具,网络资源和资料查询等方式各自完成翻译任务,并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就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并对学生的译文进行点评。

    六、招生及就业情况

    1.招生及学位授予情况

    22年翻译硕士招生19人,其中英语笔译14人,日语笔译5人。同时,生源质量不断提升,学位授予13人,

    2.就业情况

    截止202210,毕业生就业率约达90%,就业去向高校,中小学事业单位、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

    、学位点社会服务成效与特色

    学位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立足江西,发挥多语种优势,深入挖掘江西红色文化、赣商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并组织开展相关研究活动,进行多语种间学术探讨。已完成汉英版《南昌老地名》,《八一故事》系列书籍,《江西红色经典故事100例》及“江西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翻译”、滕王阁文化景区宣传资料英、日翻译工作,并着手“江西文化符号丛书”汉日翻译,服务地方“走出去”战略,传播中国声音。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整合多语种资源,为企业如江西高等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等提供翻译指导服务;开展国内外前沿问题文献资料收集、翻译与研究工作,为市内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国外信息资源支持;在世界VR产业大会等大型涉外经济文化活动中,提供语言服务等,发挥服务区域发展作用。

       立足翻译行业发展趋势,开展翻译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成效,邀请名家讲座或参与其它兄弟院校的名家讲座,组织学生参加译国译民与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的翻译实践。为“九一八”沈阳纪念馆提供翻译,翻译的《睡前故事》部分内容已经投放喜马拉雅供听众收听。

    、国际交流合作情况

    目前,本学位点正加强与海外高校联系进行合作,也在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本学位点教师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多次参加国际学术大会,发表论文。邓亚晔老师参加了2022年日本語の誤用及び第二言語習得研究国際シンポジウムプログラム”并宣读论文。

    、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招生数量和生源质量不平衡

    整体上生源质量向好,但是仍然存在生源质量不平衡现象。如22级日语笔译,新5人,4人为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薄弱。

    2.翻译相关竞争力不足

    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缺乏对实际翻译行业的深入了解和培养,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目前已毕业学生,多选择了高校或中小学从事教师一,翻译相关就业较少

    3.与海外合作办学工作需积极推进

    目前需要与英国、美国、日本等世界著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大学术交流力度,提升办学水平。

    十、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我们正在寻求多元渠道,聘请行业专家和教师,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外师资和专家协作和辅助机制;同时,加强与世界名校合作关系,加大学术交流力度,力争一、两年内与海外著名高校建立高效的合作办学机制。